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

Christmas Spirit

今天是Christmas Eve,西方的除夕。早上邊早餐邊和在台灣、好久沒聯繫的朋友短信,她是以前我在畫廊時往來的藏家,是一位有信仰、獨立且懂得過生活的女強人,大我十幾歲,曾在美、日、香港求學生活過,是個有見識且聰明的女性,我沒她見識廣但彼相知相惜,即使我不在畫廊了,我們之間一直保持久久但不斷的聯繫。

幾句問候過後,她問我今晚平安夜或者Christmas lunch有準備什麼大餐嗎?我哈哈的說:還真的沒準備,可能照往例週五吃水餃吧!待過美國也是基督信仰的她似乎有點驚嚇到,怎麼沒大餐?我回她,對我來說啊,最喜悅的時刻是全家能平安健康的坐在一起享用餐點,至於大餐,平常即使不是什麼大節日,我們偶爾也會想吃就吃,不受限於大節日。

或許是我公婆也沒特別慶祝耶誕節或者準備大餐的傳統,先生也沒特別要求,甚至連到底是24號還是25號吃耶誕大餐,他也不置可否。廚娘我也就落個輕鬆,完全沒準備壓力。但心態的確是,愉快、想吃大餐時,就煮或買來吃,畢竟得時無怠啊😂。

經歷過這一兩年的pandemic,直到現在變異病毒肆掠,到處風聲鶴唳,早上另一個短信來自先生的同事告知確診,更顯今年的平安夜得來不易。上週,才和周圍友人反覆討論後,讓孩子們在相隔一年多後再次見面交換禮物,理由即是,在萬全準備下,即使時機艱難,還是要讓孩子們感受到歡樂與希望。是的,重點在希望。就如同一位作家Agnes M. Pahro眼裡的Christmas:

“What is Christmas?

It’s tenderness for the past,

Courage for the present,

Hope for the future.”

「無論時局如何,永遠擁抱希望」。我想,這就是我的心裡想說的Christmas Spirit吧!



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感恩擁有,也感恩失去

一年一度的感恩節前夕,讓我又想起這兩年陸續辭世的親人。雖然說感恩節通常是感謝所擁有的,我卻一直想起他們的離世給我帶來的影響,讓我更加懂得寬容與珍惜。這樣的失去,也是再次的獲得。感謝他們曾帶給我的溫暖和典範,即使辭世了,還給了我當頭棒喝:別把身邊擁有的一切當作習以為常,幸福快樂從來也不是理所當然,是需要努力經營的。

在大疫情未消的感恩節此刻,

感謝父母,仍把我捧在心上;

感謝伴侶,仍把我放在心上;

感謝朋友,仍讓我作為知心;

感謝孩子,讓我找回童心;

感謝自己,讓我不忘初心;

感謝上帝,讓我擁有這些珍貴的心。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心遠地自偏

記得八年前回老家開始著手畢業論文時,面對讀不完的文章、論文或專書又要時刻回應母親關心時,煩躁的自己對友人說:「真希望能隱居深山,才能專心的把這些書債給還完。」睿智的友人聞之一針搓破的說:「這跟你待在哪根本無關。」

婚後,曾與先生在外租屋一年後又因故搬回長島與公婆同住,看著這個他們住了三十多年的房子,從地下室到閣樓,從地板到天花板,堆滿的不少物品或無用的傢俱;從客廳、餐廳、樓梯間到浴室,只要沒有傢俱的牆面上基本貼滿公婆近十年世界走透透的相片和公公精彩的馬拉松參賽照或獎牌。一個家,滿滿的,一點也不留白。雜物多且無序的家,加上居住者都上了年紀,如果要打掃是非常困難的,果真,當我長住後,開始認真注視後,總會在某處發現層厚厚的灰塵或者在室內各角看到已快喧賓奪主的蜘蛛及其「產品」蜘蛛絲。

這樣的環境與我過往的居家偏好有不小的差異。結婚初期,我不是太在意,心想著未來可以有自己的家,到時候可以打造符合自己審美與期待的環境。但隨著後來經歷的艱難與變化,我突然領悟到,環境的一切也都是出自於主觀的感受,當我欣然接受外在一些暫時無法改變的一切,專注於與家人內心的親密交流之後,我了解這些物品、位置或者說形成的份圍對原先就居住在這裡的人的重要性,精確的說,就是一種安全感。

當然我這樣的理解只能讓我自己接受現狀,無法改變它成為我嚮往的樣貌。但奇妙的是,人的內心是可以有無限可能的。當我感受到自己接受這環境(當然也在可以做到的範圍內盡可能維持清潔),不再與之糾結後,我將更多心力轉向,轉向去欣賞這個家這個環境可愛、溫馨或者四季變化的地方,和家人的關係也拉近了一些,也更能在這環境裡安然自處。

即使隨著小女年紀增長,玩具越來越多,客廳基本成為遊戲室,但只要聽著WQXR,再配上一杯茶,管它腳下踏著哪塊Lego 屍體,閉上眼睛我也能到雲霄去。這年紀才明白陶淵明說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物慾,物癒?

「我物慾很高。」

「我必須透過購物才能獲得快樂。」

「血拚完後,我有四五倍的耐心應付小孩。」

周圍有一些老同學如此跟我說,說實在我很佩服他們的坦誠。然而,從物質獲得的慾望滿足,真的這麼療癒嗎?

十多年前的我,也是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雖然追求等級很有限,未及名包名車或豪房,但咖啡、品酒、美食,甚至有設計感的服飾等各種符合自己審美的物品、小玩意兒也是如中邪般無法克制的。物慾高峰時期,即使囊中羞澀,也會想辦法擁有。例如,我的第一件、也是最後一件藝術藏品—《男人》(林良材,雕塑,1991),就是我在畫廊工作期間,與畫廊總監商量以分期付款(大約一年半)購入。

擁有這件雕塑後,我有比較快樂嗎?有的,當然有的,特別是我在任何時候都能欣賞「他」時。但後來離家工作、學習直到赴美,這件雕塑一直擺放在娘家的寢室,我心中甚念,念的是,再也沒人能欣賞「他」,後悔當初應該留給同樣喜愛藝術的嬸嬸,至少還有人看著「他」。

是的,物品要能被用、被欣賞才有其價值和意義,同樣的,能為使用或欣賞它的人帶來快樂或療癒,雖然這快樂的持久性與否也根據物品性質而定。

話雖如此,這也是因為我只擁有這件收藏品,所以特別珍視,若擁有好幾件,就不好說了,畢竟這種情況估計這輩子不會發生。原因是現在的我認為,物慾橫流的人生終究不是我的生命所渴求的,滿足物慾所帶來的快樂也不是長久的,反倒像是無止盡的黑洞,如同《千與千尋》中帶著面具、貪婪的無臉男,總是囫圇吞下豐盛的食物,而且好像永遠吃不飽見啥吞啥,當身形越加龐大時脾氣也跟著越來越暴躁。物慾,物癒了嗎?加上比較的惡習,好像更躁鬱了!

那麼,一點物慾都沒有,好嗎?是不是會就此失去人生樂趣或企圖心?好像也不盡然。人活著總需要物質的服務,例如煮菜吃飯的用具,再如蔽體保暖的衣物,或代步的工具,但只要符合自己需求、審美和能力,實在也毋需過度追求。再者,沒有物慾也不代表對人生不存在希望,只是將心力轉向其他面向的追求,追求持久的樂趣、永恆的幸福,追求寧靜以致遠。




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奠祖母文

我們敬愛的阿嬤:


記得去年二月在台灣參加完阿弟婚禮要啟程返回美國時,我去跟您道別,您眼淚忍不住的掉下來說:「見不到了!」,我還拍拍您肩膀並天真的安慰您:「阿嬤,別難過,我很快會再回來看您的!」未料,您一語成讖。這個大流行病,讓我們相隔海洋兩岸一年八個月至今,仍無法實現去年諾言,甚至此刻只能缺席您的告別式,令我無限感傷。


這些日子來,總是回想起我們小時候您是如何看顧、愛護我們這群孫子。放學後,您都會準備好吃的點心給我們,我永遠無法忘記那幾個放學後與您在舊家客廳一起用餛飩皮包年糕的下午,「炸紅豆年糕」在我心裡已是「阿嬤的味道」。畢業後,無論到台北工作,出國唸書,甚至在異地成家,每年總是想著要回屏東看望阿嬤您,因爲自從阿公三十多年前過世後,您克勤克儉一肩扛起維持這個大家子的責任,是我們這大家庭的燈塔,讓我們在外迷航時知道回家的路,您是我們背後溫暖而安定的力量。


長大後每次回屏東,要放下行李,總是迫不及待跑去看您,您總是拉著我們的手輕輕地問:「有沒有吃飽?穿暖?」晚餐後,大家習慣去五叔家找阿嬤您泡茶,跟您一起看八點檔聊八卦,一天才算真正完滿。阿嬤,偷偷告訴您,我從您那裡不僅偷學到怎麼做炸年糕,也學到維持家庭和樂的撇步之一就是每晚找大家泡茶。


您生病期間,因為一直捨不得我們而堅持著治療,您堅強的生存意志令我們佩服。如今,我們知道您累了,一直愛熱鬧的您想跟著先您一步畢業的舅公您的弟弟一起去找阿公,想必您現在已經沒有病痛、開心的與阿公和舅公相見了!(記得幫我們抱抱他們,說我們很想念他們。)您不用牽掛我們,我們都會好好的,傳承您堅韌的生命力,繼承您溫暖的愛,就像您一樣,好好關愛我們的家人、親人以及朋友鄰居,體面而幸福地過著生命的每一天。


我們親愛的阿嬤,您安息吧!




孫女孫子孫婿孫媳 叩別

2021.10.31


———————————————————————————


阿嬤自今年三月因病倒下,後撐過手術卻至此臥病不起。心裡已知道時日不多,好想抱抱阿嬤、跟她說我好開心見到您!思念之深,夜晚還夢見自己回到台灣看望阿嬤,阿嬤還如以往的說:妳回來啦!為此,曾試圖想辦法在這個pandemic期間返台探望,然現實執行上卻不是那麼容易與可行。諸多考量下,只能放棄,偶爾透過視訊看望無法言語的她。兩週前,阿嬤辭世,享耆壽九十有八,我們就此天人永隔。


從公公、先生的獨居阿姨再到阿嬤,這不到兩年的時光,經歷了三次與親人的永別,內心悲慟不可言喻。雖然去年已不斷思索如何面對這樣的生命課題,也似乎找到一點原則,在面對阿嬤病倒後也不斷依照這樣的原則應對著,在珍惜當下、隨時言愛行愛之餘,讓自己情緒抒發,以致平時也能說能笑。這幾個日子來,仍常能感覺腦脹心頭緊,是哪裡沒有安頓好嗎?或者,生離死別是無法透過預習和遵循那些原則而獲得安撫的?發脹的腦袋尚無法很好的運轉思考。唯一可以安慰的是,阿嬤走得沒太多痛苦,她帶著我們滿滿的愛長眠了。


阿嬤,您曾用您那雙溫暖的手、慈愛的眼神守望著我們,從您的孩子、孫子直到曾孫,都能感受到您默默給予的莫大力量與支持。謝謝您,謝謝您讓我們在這麼充滿愛與溫暖的大家庭裡成長!











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Making Contact

因為一次的機緣,看到近幾年來在台灣頗受關注的薩提爾對話模式推手李崇建老師在TEDx的精彩演說,開啟我對薩提爾的好奇,陸續尋找觀看許多李崇建老師在不同場合的演說、報導、部落格。基於個人對一問題認為應系統研究的習慣,還找了此對話模式的創始人Virginia Satir生前相關的視頻來看,即使透過三四十年前的視頻,也能在言行舉止間感受到Satir身上一種穩定而具穿透力的感染力。我越看越有興趣,甚至到二手書網站去挖一些她的書來看。其中一本,就是Making Contact。

從這麼些日子理解下來,若要簡要總結薩提爾的對話精髓,我想也就是這兩個字:making contact。

在YouTube 看到李崇建老師演講場合總要面對的提問,十之八九都是關於「如何解決問題」,然而,若真正了解薩提爾對話模式的話會發現,她的方法是教妳如何對話與人產生連結,就是making contact。連薩提爾本身都曾說過,「問題本身不是問題」,那什麼才是問題呢?真正的問題是:你與出現問題的人之間,失去了真正的連結(往往這要先從自己與自己內心的連結做起)。而薩提爾對話模式就是在教你怎麼修補/重新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的連結。

記得多年前一部熱賣的科幻電影「阿凡達」(Avatar),裡頭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納美人能用頭上一條類似長長髮辮的所謂體外神經系統與靈魂樹或飛龍觸角相接,作為彼此現實的溝通與理解。我覺得,薩提爾的對話模式想要做到的,就是給予學習者擁有這樣的「溝通」能力—透過對話打開/接觸對方心靈層次的渴望和自我,讓對方正視自己內在渴望與理解自我,如此,所謂的「問題」便有機會迎刃而解。從Satir本身到李崇建老師不斷示範的,就是這種所謂對話的力量。

那麼,要如何掌握這對話方法,並知道對話完成呢?今日我打開這本Making Contact,第一頁就明白寫著:

I believe

The greatest gift

I can conceive of having 

from anyone

is

to be seen by them,

heard by them,

to be understood

and 

touched by them.

The greatest gift 

I can give

is

to see, hear, understand

and to touch

another person.

When this is done

I feel

contact has been made.

短短幾個字說明了對話要點。所以,對話可以是輕鬆閒聊,但若要達到有效對話,還是要能看見、聽見、理解,並能觸及他人。在我的理解,這裡的觸及他人,除了身體觸碰(觸碰時彼此舒坦且內心放鬆),也是內心的觸碰。這說來簡單,但對於各種媒體充斥、人與人疏離的世代,這的確需要不斷練習。之前我一直幻想哪天人類能進化產生如同納美人的「溝通長辮」,現在發現,或許練就好making contact的能力,等於就擁有那樣的力量了。


Serenity Prayer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tell the difference.


Quoted by Reinhold Niebuhr(1892-1971, American theologian)

———————

今閱讀時看到這段話(Making Contact. By Virginia Satir),反覆唸了幾次,覺得內心更加平靜。查了下是出自哪位人士之口,似乎沒個準。先記下,日後查證。



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上學第一天

早上(Sept. 14)一陣忙亂送小妞上學後,開車回程途中想著:難得的自由時間,回家前要不要先去哪轉轉好?因為回程只有不到十分鐘,也來不及想還能去哪,或一大早除了早餐店以外的地方哪裡會開?

自從成家有小孩後,幾個寒暑過去,終於等到這時刻:超過兩小時以上的me time!

原本讓小妞上這個一周兩天,一天三小時的班,是因為這幼兒園只提供這樣的選擇,加上我們也擔心從未離開過爹娘也未上過課的小妞若一下子上整天或整週會無法適應。心想,或許這樣的班在PreK之前也是個不錯的橋樑班。在確認學校課程後直到上學第一天,時不時灌輸她即將有不一樣的生活、可以跟不一樣的朋友一起學習、學校有她夢寐以求的playground 等著她去玩。她也跟我們一起看過學校,已經認識班上老師和園長,她很喜歡友善的他們。我也在開學前幾天屢次跟她詳述幾點要到學校、到學校後可能會遇到的情況,例如:幾點有circle time(要幹什麼)、幾點會有bathroom time(可以怎麼做)、outdoor time、snack time(可以帶點想吃的餅乾水果喔!)、story time以及何時下課(長針短針到12的時候),早就被我灌輸時間概念的她知道午餐之前媽媽就會來接她下課了。

終於,上課第一天,送她到校,把她交給在門口迎接的園長後,她頭也不回的跟老師和其他同學往教室走,我好開心好感動,她比我想像的還勇敢而堅定!

回到送完小孩的回程路上,我才驚覺,原本媽媽是想藉由“part-time” class讓小妞循序漸進的適應團體生活,未料其實更像是讓媽媽適應小孩逐漸獨立(最終離巢)的第一步,讓媽媽慢慢的從時刻孩子到能逐漸重獲「自由」的過程。作為媽媽,是個太太,也是個女人,更是個獨立個體,需要獨處,更需要好好關愛自己。我得好好規劃每週自由的六小時了!

Well, by the way,小孩上課的最顯而易見的好處是讓她終於甘願自己擦屁股了!(又向獨立自主跨出重要一步!)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花好月圓

前天是中華文化傳統節日的中秋節。對於中秋,總有別於其他節日,內心有一股特別情感,仔細想想似乎是因為那輪明月,自古至今始終如一的明月,不論在兩千年前或兩千年後、不論身在地球哪一端,抬頭一看都是同一個月亮。這種感覺讓身在異鄉的遊子內心似乎有種莫名的安慰,遙望明月思故鄉(人)。


也因為如此,(當然也加上那念念不忘的月餅啦)在國外生活的我很希望讓下一代也能學習並且傳承這樣的節日意義。Pandemic 這段日子以來,讓我學會也愛上了烘培,去年就萌生自製月餅念頭,終在今年實現。幾天前就研究好且預演過一次食譜,不盡理想,想中秋節當天再好好完美呈現。由於當天早上女兒也上課,剛好有三小時空檔做準備,送小孩回程路上還順道去了韓超想買些蔬菜魚肉晚上慶祝,讓小孩大學有點過節氣氛。

中午接完小孩,迅速完成午餐餵食,趁女兒午睡前想進爐烤。開包前要先安撫好小妞,我告訴小妞今天是很特別的中式節日,媽媽要做她喜歡吃的「綠豆椪」,但需要她幫忙配合,媽媽才能盡快完成。小妞似乎也習慣媽媽這種「變相要脅」(不配合就沒有月餅可吃),跑去找阿嬤玩。即使如此,為了縮短小孩在阿嬤手中爽看iPad 的時間,我盡可能加快速度,但還是搞了一小時才將十六顆顆白白胖胖的綠豆椪送進烤箱。

午睡後,陪女兒玩時,心中盤算著今天的中秋晚餐。四五點準備備料時,女兒依然不放過我,纏著要我繼續陪玩。此時阿嬤也在前庭後院忙著捻花惹草,小妞想去找她一樣被她拒絕,我說我得煮晚餐了,婆還謔說沒晚餐就別吃啊。眼看快五點了,心想:都要晚餐了,婆怎麼還不來搭個手幫忙顧小孩?晚餐是要像她說的就別吃了嗎?還是就給你們喝水?!發現自己也是有點情緒了,一旁又是鬧不停歇的女兒。如果要六點半前用餐,我原先設想的菜單肯定得改,要不可能只剩綠豆椪了!邊開冰箱翻找食材,腦袋邊閃過各種可能的組合。

還好半鬧半玩半準備個半小時後,婆把女兒帶去玩。一個小時後,晚餐終於上桌!在我的「巧妙」安排下,習慣組合的兩道菜被拆分成三道,加上月餅和水果,內心安慰自己這還是可以入眼的特餐。為了能過上個中秋,也為了能照顧家人的心情、回應自己的情緒,這種「直到有菜上桌才知道晚餐菜單」的日子不知道還要再持續多久,但我也知道,唯有保持彈性,每天才可能花好月圓。


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我想,可以不止一個。




但是,若要說刻得最深、最久的,我還不得不否認是有那麼一個。即使經過這麼久的歲月沉澱,曾有很長時間以為遺忘了,午夜夢迴時仍提醒著我那年少歲月所留下的刻痕,原來是那麼深,那麼的清晰。認真回想起,甚至還有那麼一點點的抽疼。

會想喝忘情水忘卻嗎?似乎不會。不是因為痛上癮,而是,那是成為現在的我的條件之一啊!

那短短不及三個月的時光,讓我在之後的歲月裡,喜歡吉他、二胡,愛上山下海,接觸天文、手語,關注心靈層次。與此同時,我更加明確知道,所謂的喜愛,是心之所向—心知所向。這是強求不來的。這一切一直影響著我,直到現在。

那些魚雁往返,或都已化成灰燼,卻未煙消雲散。像是完成任務似的,留在心裡、血液裡,成為現在的我的後天DNA。這也讓我能在此刻平心靜氣,卻也十分感恩的寫下這段紀錄。謝謝那個如光似影般活著的過去。


2021年8月1日 星期日

海邊懷想

不知到是否是住在近海城市的因素,不知何時開始,我對於海有著特殊的情感。

記得高中時與筆友談過自然,那時,他對我訴說著山之於他的情感,我回他,相較於山我更愛海一些。大學時,參加過天文社與登山社,爬山涉水,走在稜線體驗生死一線,登高望遠感受高處不勝寒。雖然過程中,都能探尋到對生命的敬意,但站在海邊聽著浪濤聲時,反倒讓我內心有著分外的寧靜與踏實感。


“真正的重點在於如何在不斷地轉動中保持安穩沉靜,如何在紛擾的生活中充實內在的能量。因為真正逐漸枯竭的不是外在的環境,而是女性的內心。”(Lindbergh, p.62)

“海濱的浪濤聲至今仍然在我耳際迴盪不已,彷彿對我訴說著:耐心、信心、坦率,以及簡樸、孤獨、無常。這些正是大海給予我們的啟示。” (Lindbergh, p.137)


當我在浪濤聲中玩弄研究著混在沙中的石頭時,就好像打開海島生活給林白夫人的那份禮物一樣,冥冥中好像也明白了我為何鍾愛大海。


摘錄出處:林白夫人(Anne Morrow Lindbergh)著, 《來自大海的禮物》,2018,遠流出版

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

給女兒的晚禱

有了女兒後,晚禱總是少不了為她的身心健康與成長祈禱。

在她懂一點人話後,我都會握著她的手一起將我內心所思所想說給她聽,她常常都會在最後跟著說:「阿門」。有時候我話太多,說太久,感覺她已經睡著並小打呼了,但等我說完後,她竟然會突然醒來說amen,然後繼續睡,實在太有趣了!

一歲多時牧師娘的女兒送了我女兒一本祈禱語小繪本,很可愛,她很愛睡前讀。兩歲多後我挑選了其中兩段,每天睡前為她禱告。

大約是三歲生日剛過不久,她好像突然想自己說了,而且還能用可愛的奶音一字不漏地說,我好欣喜,她連我的語氣都模仿了!然而,她雖然會背,有些字還是不懂。有意思的是,她會三不五時pick up一個她不懂的字問我意思,我很喜歡跟她分享我的理解,因為要用有限的語言解釋給三歲小孩懂,很有挑戰性。

直到現在每晚關燈後,跟她聊完天,靜默幾分鐘,感覺她的心也很平靜後,我會問她:要禱告了嗎?她回答:嗯,好。我們就一起說:

Dear Jesus, 

Be my light

Shining upon my way

As I work and as I play

Lead me day by day

Amen

//

For all that I am and all that I know

I thank you Lord Jesus

Please help me grow

Amen

(接著,我會吻吻她的額頭說:

I love you, good night!)

2021年7月17日 星期六

[成長紀錄]三歲的每一日

覺得很有必要紀錄一下,避免魚腦袋的媽媽無法向未來的她訴說過往。

小妹妹每日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確認媽媽是否在旁邊,與媽媽對視,微笑。好像在吸飽早晨第一口氣之中,打了一聲無言的早安。很有趣的是,她也像媽媽一樣愛賴床,青出於藍,甚至比媽媽還愛,在床上多躺個半小時才心不甘情不願的起床。自己上完廁所,和媽媽討論天氣選衣服,目前只願意自己換穿褲子。這麼小的她已有自己的美醜意識,梳理好頭髮決定想用的髮夾,再照照鏡子確認自己仍然可愛後,開心的拿著水壺走在媽媽前面像個小精靈,與媽媽下樓吃早餐。

喝早餐奶時,總要先來段pretend being an animal遊戲,幻想自己是輛已經沒有油了的動物汽車,開到counter加油站拿媽媽倒好的牛奶喝。每日用完早餐刷牙後,就是她最期待的越洋聯繫感情時間:開始line在台灣的阿祖、外公外婆、大舅一家人,或和在日本的小舅舅和舅媽group call,報告昨日所得或展現昨日所學。

喔,忘了說,在call out之前,她便先和媽媽開始一日工作:收拾碗筷。媽媽把昨日洗好晾乾的碗盤放回碗櫃之際,個兒不夠高的她便搬來stool站上,幫忙將叉子、湯匙和筷子的器具依序歸位到抽屜裡,這是她很喜歡也很擅長的工作。觀察能力很強的她,才做一兩個星期,已經比媽媽還知道有幾把叉子、湯匙、每支餐具的形狀、特色,少哪一支都知道,也有自己一套排放方式,不准媽媽插手。

陪媽媽上樓梳洗同時,她可能要幫爸爸折已洗好的七八件褲褲(她第一次折爸爸的小內褲時還自己邊做邊笑著說:「我怎麼變成爸爸的媽媽了?!太funny 了!」。她覺得衣服都是媽媽幫孩子做的,就像媽媽折她的衣服一樣😑),或者,跪坐窗檯前觀察鄰居或早晨風景。到十二點午餐前,她或許會有一堂半小時圖書館提供的storytime,或者到前院踩影子跑跑、騎balance bike或hopper、去哪個playground 玩一下,或者當小幫手跟做點清潔打掃工作(自從發現打掃是個累人活後,她只旁觀🙄),或和媽媽出門採買物資(比著東西問我要買),又或者跟媽媽到前庭後院剪韭菜、剪花插花捻花惹草一番。

春天的午餐時間,她喜歡跟媽媽到後院坐在樹蔭下享用,又或者在nap time 的午後,與媽媽一起到後院午茶。沒錯,她已經知道tea time的好,但給她真正自己泡過一次無咖啡因的水果茶自己喝過後,發現媽媽臉上享受的表情在她來說還得等等,因為喝入口的茶味對她而言不如糖水來的美味。

從tea time結束到媽媽準備晚餐前,一般還有點時間可以一起共讀或遊戲。她高興時可以讓媽媽唸上五六本書,現在她最愛的書除了Pete the cat之外就是the piggy and elephant 和那隻“永遠要不到東西的pigeon”系列;她也喜歡日籍作家創作的蠟筆小黑繪本系列。唸書時,她很專注,能進入情境,偶爾會問問題或想想媽媽的提問,隨著故事主人翁的心情起伏,緊張時想跟著打妖怪,說到笑點,她又總能開心大笑。若有幸拿到圖書館提供的arts craft材料,媽媽也會陪她一起完成這些勞作(雖然除了撕下/黏上這動作剩下都是媽媽完成的,但這年紀的她已學著拿剪刀剪直線、拿marker隨心所欲的畫以及到處貼stickers貼的不亦樂乎),媽媽仍為她每次的成長感到驕傲!

媽媽準備晚餐時,她偶爾會幫媽媽洗花椰菜、白菜,最近又學會穿上apron 切白菜,很有成就感的她總要在吃晚餐時跟大家宣告一番。有時候也幫媽媽打蛋做甜點。若沒有她能幫的上忙的,或沒又跟阿嬤鬧翻,她會跟阿嬤玩起各種hide and seek或pretending遊戲:醫生/病人、護士/病人、cashier/customer 等和阿嬤輪流扮演。最近特別喜愛當阿嬤的老師,還學librarians 有hello song /goodbye song,有講故事還有唱歌玩遊戲。花樣一套又一套。

最近她已脫離cocomelon時期,是進入「老toddler」的preschooler。在媽媽別有用心的刻意引介下,她愛上PBS製作的Daniel tiger’s neighborhood卡通節目,我們是利用圖書館帳號看的,每次半小時的小短片,她總能跟著四歲的主人翁Daniel tiger學到正向處理各種問題、情緒的方式和positive 的品格,有人形容這是「三觀」十分正向的節目,我也很推薦給三歲以上的小孩觀賞。

八點左右就準備上樓洗澡。隨著小妹妹對身體的各種好奇出現後,便都由媽媽負責洗澡工作。洗完澡她喜歡在床上跟爸爸玩或唸書個三四十分鐘,等媽媽自己水洗打理完畢,隨著「大家來學ㄅㄆㄇ」的歌響起,道晚安、關燈,正式結束精彩的一天。


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等待逝去的靈魂

當一個生命已無法自主行動、即使仍有思想卻無法言語,只能躺臥床上,不知天日地等待最後一刻時,會是多麼難受的啊!其此刻的生命意義之於其個人何在?或者之於愛護他的旁者又何在?


我心裡掛念著在地球另一端、插著鼻胃管、隨時需要補充樣氧氣且只能躺在病床上的九十多高齡阿嬤。透過視訊,我輕喊著阿嬤,並告訴她好好休息,有機會一定會回去看她。阿嬤閉著眼像是睡著,卻把嘴巴張得好開,一下又閉上口,看似需要補充點點水份,在母親協助說明下,阿嬤緊閉著的雙眼充滿了淚水。她似乎知道了我是誰,想說點什麼說不出,或者,她知道那些話的安慰成份多於實際。

看著阿嬤的淚水,我說不出話了。匆忙結束視訊後,好想給阿嬤一個擁抱和親吻,想摸摸她額頭,牽著她的手,告訴最怕寂寞愛熱鬧的阿嬤,我們多麼愛她掛念她!

做菜、吃飯、洗澡、刷牙時,我總想著,像阿嬤這樣、靈魂被鎖在動彈不得的身軀裡有多孤寂無助!我甚至和老哥老弟討論是否應該在阿嬤房間備一台收音機,在她醒著時,播放台語電台給她聽,至少,至少還知天日,至少,至少還感覺「生」「活」。

看著花園裡因為季節即將綻放的花朵,再看看一旁已隨季節逐漸凋謝的花,一切都因為季節也因為時間,時間到了,終將逝去⋯⋯。


2021年5月22日 星期六

婚姻心法

台灣疫情「拖了」一年也終於快跟上世界腳步,進入社區感染。在宣布第三級警戒後,學校停課不到一星期,當然,各種家庭劇過去在美國新聞看到的,在台灣也陸續上演。其一,就是婚姻關係緊張,明顯有了更深的裂痕。

身旁幾個已婚的台灣女性友人絕對可以證明我上述說法,最近才發難討論。但我們總是能發現,一般大家抱怨時,言詞中總是少不了比較。孩子學習要比較,先生體貼或能否自覺協助家務要比較,夫家與婆婆更要比較。華語中總是說,「人比人,氣死人」這不是沒道理的。有了比較就有煩惱。而且,人往往都是跟他人比較「自己沒有的」。

這幾年的經驗讓我徹底學習到,在婚姻生活裡,要學習的是去發覺(發現&知覺)自己「已經擁有的」,並且也是更重要的一點—要珍惜且確保不失去這個「已經擁有的」。是的,即使已經擁有了,還是可能再失去。所以發掘後還得珍惜,珍惜不光是用嘴巴說說而已。例如我珍惜家人帶給我的幸福感,我知道這幸福感來自何處(每當家人吃了我煮的飯菜,愉快的在客廳玩耍吃水果,我繼續收拾著餐桌碗筷,仍感內心平靜)生活中有著各種聯結的細節與心思要注意,並且需要我們時刻付出行動。也因此,當我們因為要珍惜並確保已擁有的幸福感不會失去,根本無暇去煩惱那些我們缺少的,更沒有興趣去跟別人比較了。

婚姻並不可怕,畢竟你可以結婚,當然也可以選擇離婚。進城、出城皆在你(還能選擇都是幸運的)。最可怕的永遠是人性,不論在各種情況下(不知節制的貪婪與無法覺醒突破的思維),一顆不能平靜的心,都會是毒瘤。



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溝通的藝術

忘了是誰說過,人類的衝突與對立多半是由於溝通不良造成。

出社會後我也深深感覺「溝通」是門很大的學問,甚至是門藝術。若是對話時能因語句累積彼此掌握使用的詞語定義並獲得共識,一來一往才有意義。否則,雞同鴨講,成為無效溝通。

政治上的例子已經不勝枚舉,遑論生活中。之前因為小孩教養或價值觀、習慣不同也出現過不少與家人間的溝通問題。這陣子弟弟從日本返台省親,選在這麼緊張的時機回台,還要被隔離兩週,也就是為了看看疼愛他但健康出狀況的高齡奶奶。家人為了確保安全,希望他在出關前再做次檢測,或許是勸說的用詞較直接而讓他覺得受到歧視,打死不願做檢測。作為姊姊的我認為,回台目的是為了看看奶奶,總不希望成了破口反倒留下遺憾,何況都隔離了兩週,再做個確認也讓彼此安心。然而,我的交談技術還未修煉成功,引起他更強烈的反彈,並直接喊卡,切斷溝通的可能。

這件事情讓我一直思索,如何才是有效溝通?我傳達的看法即使對方不能接受甚至反彈,那麼,這溝通是否就完全無效了呢?

但人只要一睜眼一開口,多半時間都花在與他人「溝通」。跟自己的孩子或跟另一半、家人都是。怎麼有效溝通卻一直是我這輩子不斷在探索、領悟的,特別是有了自己的小孩後。主要的原因有二,一則希望能與溝通者進行有效對話「解決問題」;再者,更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希望獲得彼此理解,不讓遺憾或後悔在未來等我。

基於此,我總是耐著性子等待溝通「時機」。過去經驗發現,要完成有效溝通不是anytime、anywhere都可以的。我可能要先探詢被溝通者的意向和邏輯思考,才能產生同理與梳理自己想法,並在對的時間與情境下反饋給對方,這對話才有機會達到最終目的。

然而,從弟弟的例子來看,我想還有更多變因需要發現與解決。會是什麼呢?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三歲的腦袋

有一天女兒很開心跟我說:「爸爸說他老了。但是呢,他小時候有念過書,然後長大後就老了。」

我被這沒頭沒腦的話懵了下,想她是要跟我說為什麼爸爸現在不用讀書吧(她一直抗拒上學的提議)。我便順便跟她說了一下,人都有小時候,也會長大,長大後就是往衰老去,最終人都會死亡。她似懂非懂的說:「就是去天堂嗎?」我說:「是的。等妳長大,也會變老。而且只要是人,我們有一天都會死亡。」她突然睜大眼睛、如同發現新大陸般驚喜的說:「那我們來比賽誰先死!」

.......跟一個三歲小孩「討論」生死的結果。

晚上睡前,她又聽到一個名詞—同事。又巴著我問是什麼意思。我腦袋飛速地想了幾個她有經驗的例子告訴她,像是來幫我們割草的荷西先生,總是會帶著另一個人一起割草,他們倆就是彼此的同事;又如開垃圾車的司機,跟後面收倒垃圾的人也是同事。小小腦袋馬上回說:「喔!我也有同事誒!」為娘驚訝的想,不曾帶小妞當童工啊⋯⋯哪來同事。她馬上說:「就是Charlotte和Emma還有Josie啊!」原來她把玩伴和同事搞混了!哈哈哈!

其實,我還挺喜歡也很享受跟我的「小三」睡前聊天的。

2021年4月15日 星期四

無題

近來幾日總有各種情緒擾心,加上,總想抓住與世界脈動、追求廣泛知識與接近智慧的機會,只要女兒一睡我還清醒就非要熬夜到十二一點才願意上床閉上眼睛,但也因此搞的腦袋、身心皆無法放鬆入睡,半夢半醒之間,總感覺女兒小小的手指在我眉眼之間不斷來回按捺,似乎是想平撫我的眉皺。我知道,我又皺眉了一整晚。

潛意識的憂心 ,合著有股下不去的氣提在那。終於再次深刻體驗那種心中有塊石頭放不下的感覺。

自從去年差不多這時候,這場世紀瘟疫開始全面挑戰人類,直接或間接地改變了無數家庭。一年後的今天,人事已非,它依然在,我們也依然被迫限制生活,因此我總有時間停格的錯覺。即使疫苗露出曙光,然而那被改變的人心以及沒有下限的道德敗壞,讓人懷疑時間究竟是停止?還是倒退?退回那尚未出現文明的部落野蠻時代,不信任、排他、掠奪、肉弱強食。

突然感覺,2020年初以前的生活是多麼珍貴。那時候,妹妹還有另外兩個疼她的人;那時候,我還有可以生氣的對象;那時候,我們都還有自由移動或是擁抱的權利(即使後者權利我們很少行使);那時候啊那時候,........我們想像得到此刻嗎?



2021年2月28日 星期日

人生的修煉

我相信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修煉任務。譬如我現在,是修煉如何面對家裡三個完全處於不同階段、不同成長背景以及不同個性但同樣都是O型的「孩子」。

是的,事實上我只有一個三歲女兒,個性樂觀活潑但固執需要大人很多的愛與關注。那另外兩個呢?一個是悲觀內向且敏感不善溝通的香蕉(黃皮白心)惱公,暱稱大兒子;另一個是悲觀活潑但也敏感直率的婆婆。為何後面兩位也是孩子呢?我總以為大人和孩子最大的區別是,前者懂得自我控制,不只慾望還包括情緒在內。後來我發現其實多數大人只是年紀較長的孩子而已,即使七老八十,更是老頑童了。

那位實際年齡最小的真小孩如何讓我修煉且略過不提,那也真是生了孩子後沒得選的課,況且自己的孩子自然自己得好好教。但那對「母子」跳下來摻和,就真的讓我幾乎崩潰不知道是否自己應該跟著他們瘋了。拿今天舉例,我難得找到進修機會上網課,事先預告過請兩位大人配合,扮演好陪玩角色,結果早上快三小時的課,小小孩一直黏著我在房裡上網課,全都賴床上或做自己,沒人想著引她出去玩,這也算了。忙完課,火速準備午餐給三個小孩吃,吃完趕緊讓小小孩午睡,她習慣性趴我身上nap,趕在三點課程之前誘拐她起床,繼續賴在我身上一起上課,我一邊筆記一邊抱她安慰她(我其實知道她想要我跟她玩),後來我一個不錯的提議讓她跑去找她爹帶她去跟鄰居姊姊玩,聽著她開心的邊唱歌邊出門,心中終於鬆口氣想著可以完成接下來的課。未料,一個多小時後戶外一個小小孩連續不停的尖叫與哭喊聲把我從課程中拉回現實,我知道是她,原本想讓她爹自己學習處理,但接連不停的喊叫估計傳到兩個block外都聽得到,我也聽出尖叫聲隱藏的訊息: “媽媽,快來救我!” 

好不容易得空跟主講人致歉離開,一下樓看見還穿戴著冬衣和安全帽等騎車配備的小小孩掛著兩串鼻涕和淚水繼續哭得全身是汗,接著一連串安撫,又不見大兒子,只聽到老小孩抱怨,才知道因為小小孩未聽大兒子警告,堅持要跟大姐姐們騎腳踏車在路上,「又惹爸爸生氣」,被硬生生帶回來。大兒子一進門悶聲不響別著臉不理小小孩,讓小小孩好傷心難過。經過一番「解釋」,大兒子堅持自己的做法,不理解我給予的親子溝通建議,比小小孩生氣,老小孩也沒閒著,火上澆油讓我別讓女兒再跟僅有的鄰居姊姊玩,這話讓小小孩更生氣。三個正火的小孩都只按自己有限的理解程度在聽話,或者因為自己有限的理解能力在評斷,讓我最後只能沈默。此時,我真正有種無助且無力的感覺。

還好,我娘把我生的內心夠堅強。深吸氣,我只跟我生的先溝通、安撫情緒。晚上睡前,待她平靜很多後再一次跟她回憶一下傍晚發生的事,強調她的安全是我們最關心和在意的,因為她是爸爸媽媽和阿嬤的心肝。似懂非懂的她一直不肯答應我下次要如何如何的要求,三歲的她其實只想跟人玩。但兩個有血親關係、分別奔八和奔五的小孩,只知道阻止與保護,不懂如何在保護的同時給予機會。我再次確信,「女人,決定一個家族的未來」。

2021年2月15日 星期一

無題

一個人對你多好,

不是他傾全力買了多貴、多稀有的東西給你。

而是在他生命也不容易時,還能時刻惦記著你的喜好,

即使只是送你一盆不起眼的小豆苗。


--紀念我的阿姨Michi

2021年1月16日 星期六

記錄:1月6日那夜,我失眠了

那一天,是美國歷史上最令人失望了一天吧。分裂、憎恨、暴力、失序都無法完全形容那群不願面對事實的人衝入國會殿堂的那一刻,被他們踐踏在腳下的不僅是自喻民主自由模範生的美國人的臉,更是他們引以為傲、領先世界的憲政與法治。

衝撞、佔領國會造成五人死亡多人受傷,這是白天的事了。撇開華府新聞,回到與我個人更直接的生活中,晚上先生疲憊而無力的宣言加上幾個線索與現象交織的想像,第一次讓我陷入有生以來的不安之中,完全淹沒了白天新聞帶來的驚訝和不解。晚上熄燈前,腦袋飛快的釐清最重要的原則,清楚告訴先生,晚禱後從九點半陪睡,心中就沒停止各種可能的想像,生怕下一刻就會後悔。

隨著時針的推進,感受著時間緩慢流逝,從來沒有如此時覺得深夜漫長。我告訴自己得放鬆、讓腦袋休息,白天才能好好想個因應之道,再試圖用以往適用的呼吸法讓自己放鬆入睡,但就好像身體被施了咒語,我動也不動地只感受到血液貯滿頭部,胸口是堵塞住的,而方才吸入的那口氣僅送到喉嚨就下不去,這是思慮過度的表象啊!就這樣,在副總統潘斯帶領國會議員為總統當選人認證過程挑燈夜戰時刻,我也輾轉難眠「完全失眠」,清醒到天明。

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

好好一起邁向2021

幾個小時前是台灣時間2020跨向2021之際,無意間看到了五月天Fly to 2021的跨年演唱會,已經好久不聽流行歌曲的我,驚訝五月天的歌曲還一直能唱入人心。演唱會現場史無前例的空無一人,每個座位留下一盞燈,從某個角度看像極了墓碑,心頭像是被針戳到一樣,眼淚倏地擠到眼眶。在這個疫情肆虐的2020,大家恨不得趕緊迎接全新一年之際,我卻有些捨不得....捨不得有些人、有些事必須定格在2020了!

2020這一年改變了好多人好多家庭,也改變了我。但迫使我成長不少的不僅是疫情,還有我在美最親的兩個家人的離世:我的公公和先生的阿姨。

沒有公公這位「筆友」,我可能不會到美國。公公還是引領我打開另一個信仰之窗的人;他待人寬容(總是耐心讓人超車,認為別人有比我們急的事要辦)、真誠且始終保有良善之心。公公堅毅抗癌三年多,離世前的幾個月,才又報名了原本十一月舉辦的紐約全馬。

先生的阿姨也是早期一批辛苦移民的代表之一了。她很疼愛晚輩也很關照我,為了能寄錢回台幫助她的兄姊親姪們,勒緊自己褲袋,努力掙錢。但刀子口豆腐心的好勝之人,情緒總有無法和找不到出口時。我總忘不了她蹣跚步伐下的孤獨背影。

公公和阿姨接連的離世讓我深切學會:要毫無保留、無悔的好好愛你愛的及愛你的每一個人,讓他們因為你說的話、做的事甚至下的決定而感到幸福,唯有如此,自己才會真正幸福快樂。至今想起他們,內心還是有好多遺憾。最遺憾的是,不能給他們多一點擁抱.....。謹以此文並借用五月天的歌曲「好好」紀念他們—我親愛的公公與阿姨。

“我們都要把自己照顧好

好到遺憾無法打擾

好好的生活  好好的變老”

但我不會假裝把你忘掉

記著你的良善 堅毅 你的好 

記著妳的孤獨 溫熱 妳的笑

好好走到時間終止時 與你們在天國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