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5日 星期六

溝通的藝術

忘了是誰說過,人類的衝突與對立多半是由於溝通不良造成。

出社會後我也深深感覺「溝通」是門很大的學問,甚至是門藝術。若是對話時能因語句累積彼此掌握使用的詞語定義並獲得共識,一來一往才有意義。否則,雞同鴨講,成為無效溝通。

政治上的例子已經不勝枚舉,遑論生活中。之前因為小孩教養或價值觀、習慣不同也出現過不少與家人間的溝通問題。這陣子弟弟從日本返台省親,選在這麼緊張的時機回台,還要被隔離兩週,也就是為了看看疼愛他但健康出狀況的高齡奶奶。家人為了確保安全,希望他在出關前再做次檢測,或許是勸說的用詞較直接而讓他覺得受到歧視,打死不願做檢測。作為姊姊的我認為,回台目的是為了看看奶奶,總不希望成了破口反倒留下遺憾,何況都隔離了兩週,再做個確認也讓彼此安心。然而,我的交談技術還未修煉成功,引起他更強烈的反彈,並直接喊卡,切斷溝通的可能。

這件事情讓我一直思索,如何才是有效溝通?我傳達的看法即使對方不能接受甚至反彈,那麼,這溝通是否就完全無效了呢?

但人只要一睜眼一開口,多半時間都花在與他人「溝通」。跟自己的孩子或跟另一半、家人都是。怎麼有效溝通卻一直是我這輩子不斷在探索、領悟的,特別是有了自己的小孩後。主要的原因有二,一則希望能與溝通者進行有效對話「解決問題」;再者,更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希望獲得彼此理解,不讓遺憾或後悔在未來等我。

基於此,我總是耐著性子等待溝通「時機」。過去經驗發現,要完成有效溝通不是anytime、anywhere都可以的。我可能要先探詢被溝通者的意向和邏輯思考,才能產生同理與梳理自己想法,並在對的時間與情境下反饋給對方,這對話才有機會達到最終目的。

然而,從弟弟的例子來看,我想還有更多變因需要發現與解決。會是什麼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