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八年前回老家開始著手畢業論文時,面對讀不完的文章、論文或專書又要時刻回應母親關心時,煩躁的自己對友人說:「真希望能隱居深山,才能專心的把這些書債給還完。」睿智的友人聞之一針搓破的說:「這跟你待在哪根本無關。」
婚後,曾與先生在外租屋一年後又因故搬回長島與公婆同住,看著這個他們住了三十多年的房子,從地下室到閣樓,從地板到天花板,堆滿的不少物品或無用的傢俱;從客廳、餐廳、樓梯間到浴室,只要沒有傢俱的牆面上基本貼滿公婆近十年世界走透透的相片和公公精彩的馬拉松參賽照或獎牌。一個家,滿滿的,一點也不留白。雜物多且無序的家,加上居住者都上了年紀,如果要打掃是非常困難的,果真,當我長住後,開始認真注視後,總會在某處發現層厚厚的灰塵或者在室內各角看到已快喧賓奪主的蜘蛛及其「產品」蜘蛛絲。
這樣的環境與我過往的居家偏好有不小的差異。結婚初期,我不是太在意,心想著未來可以有自己的家,到時候可以打造符合自己審美與期待的環境。但隨著後來經歷的艱難與變化,我突然領悟到,環境的一切也都是出自於主觀的感受,當我欣然接受外在一些暫時無法改變的一切,專注於與家人內心的親密交流之後,我了解這些物品、位置或者說形成的份圍對原先就居住在這裡的人的重要性,精確的說,就是一種安全感。
當然我這樣的理解只能讓我自己接受現狀,無法改變它成為我嚮往的樣貌。但奇妙的是,人的內心是可以有無限可能的。當我感受到自己接受這環境(當然也在可以做到的範圍內盡可能維持清潔),不再與之糾結後,我將更多心力轉向,轉向去欣賞這個家這個環境可愛、溫馨或者四季變化的地方,和家人的關係也拉近了一些,也更能在這環境裡安然自處。
即使隨著小女年紀增長,玩具越來越多,客廳基本成為遊戲室,但只要聽著WQXR,再配上一杯茶,管它腳下踏著哪塊Lego 屍體,閉上眼睛我也能到雲霄去。這年紀才明白陶淵明說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