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6日 星期五

感恩擁有,也感恩失去

一年一度的感恩節前夕,讓我又想起這兩年陸續辭世的親人。雖然說感恩節通常是感謝所擁有的,我卻一直想起他們的離世給我帶來的影響,讓我更加懂得寬容與珍惜。這樣的失去,也是再次的獲得。感謝他們曾帶給我的溫暖和典範,即使辭世了,還給了我當頭棒喝:別把身邊擁有的一切當作習以為常,幸福快樂從來也不是理所當然,是需要努力經營的。

在大疫情未消的感恩節此刻,

感謝父母,仍把我捧在心上;

感謝伴侶,仍把我放在心上;

感謝朋友,仍讓我作為知心;

感謝孩子,讓我找回童心;

感謝自己,讓我不忘初心;

感謝上帝,讓我擁有這些珍貴的心。



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心遠地自偏

記得八年前回老家開始著手畢業論文時,面對讀不完的文章、論文或專書又要時刻回應母親關心時,煩躁的自己對友人說:「真希望能隱居深山,才能專心的把這些書債給還完。」睿智的友人聞之一針搓破的說:「這跟你待在哪根本無關。」

婚後,曾與先生在外租屋一年後又因故搬回長島與公婆同住,看著這個他們住了三十多年的房子,從地下室到閣樓,從地板到天花板,堆滿的不少物品或無用的傢俱;從客廳、餐廳、樓梯間到浴室,只要沒有傢俱的牆面上基本貼滿公婆近十年世界走透透的相片和公公精彩的馬拉松參賽照或獎牌。一個家,滿滿的,一點也不留白。雜物多且無序的家,加上居住者都上了年紀,如果要打掃是非常困難的,果真,當我長住後,開始認真注視後,總會在某處發現層厚厚的灰塵或者在室內各角看到已快喧賓奪主的蜘蛛及其「產品」蜘蛛絲。

這樣的環境與我過往的居家偏好有不小的差異。結婚初期,我不是太在意,心想著未來可以有自己的家,到時候可以打造符合自己審美與期待的環境。但隨著後來經歷的艱難與變化,我突然領悟到,環境的一切也都是出自於主觀的感受,當我欣然接受外在一些暫時無法改變的一切,專注於與家人內心的親密交流之後,我了解這些物品、位置或者說形成的份圍對原先就居住在這裡的人的重要性,精確的說,就是一種安全感。

當然我這樣的理解只能讓我自己接受現狀,無法改變它成為我嚮往的樣貌。但奇妙的是,人的內心是可以有無限可能的。當我感受到自己接受這環境(當然也在可以做到的範圍內盡可能維持清潔),不再與之糾結後,我將更多心力轉向,轉向去欣賞這個家這個環境可愛、溫馨或者四季變化的地方,和家人的關係也拉近了一些,也更能在這環境裡安然自處。

即使隨著小女年紀增長,玩具越來越多,客廳基本成為遊戲室,但只要聽著WQXR,再配上一杯茶,管它腳下踏著哪塊Lego 屍體,閉上眼睛我也能到雲霄去。這年紀才明白陶淵明說的:「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

物慾,物癒?

「我物慾很高。」

「我必須透過購物才能獲得快樂。」

「血拚完後,我有四五倍的耐心應付小孩。」

周圍有一些老同學如此跟我說,說實在我很佩服他們的坦誠。然而,從物質獲得的慾望滿足,真的這麼療癒嗎?

十多年前的我,也是追求物質生活的享受,雖然追求等級很有限,未及名包名車或豪房,但咖啡、品酒、美食,甚至有設計感的服飾等各種符合自己審美的物品、小玩意兒也是如中邪般無法克制的。物慾高峰時期,即使囊中羞澀,也會想辦法擁有。例如,我的第一件、也是最後一件藝術藏品—《男人》(林良材,雕塑,1991),就是我在畫廊工作期間,與畫廊總監商量以分期付款(大約一年半)購入。

擁有這件雕塑後,我有比較快樂嗎?有的,當然有的,特別是我在任何時候都能欣賞「他」時。但後來離家工作、學習直到赴美,這件雕塑一直擺放在娘家的寢室,我心中甚念,念的是,再也沒人能欣賞「他」,後悔當初應該留給同樣喜愛藝術的嬸嬸,至少還有人看著「他」。

是的,物品要能被用、被欣賞才有其價值和意義,同樣的,能為使用或欣賞它的人帶來快樂或療癒,雖然這快樂的持久性與否也根據物品性質而定。

話雖如此,這也是因為我只擁有這件收藏品,所以特別珍視,若擁有好幾件,就不好說了,畢竟這種情況估計這輩子不會發生。原因是現在的我認為,物慾橫流的人生終究不是我的生命所渴求的,滿足物慾所帶來的快樂也不是長久的,反倒像是無止盡的黑洞,如同《千與千尋》中帶著面具、貪婪的無臉男,總是囫圇吞下豐盛的食物,而且好像永遠吃不飽見啥吞啥,當身形越加龐大時脾氣也跟著越來越暴躁。物慾,物癒了嗎?加上比較的惡習,好像更躁鬱了!

那麼,一點物慾都沒有,好嗎?是不是會就此失去人生樂趣或企圖心?好像也不盡然。人活著總需要物質的服務,例如煮菜吃飯的用具,再如蔽體保暖的衣物,或代步的工具,但只要符合自己需求、審美和能力,實在也毋需過度追求。再者,沒有物慾也不代表對人生不存在希望,只是將心力轉向其他面向的追求,追求持久的樂趣、永恆的幸福,追求寧靜以致遠。




2021年11月1日 星期一

奠祖母文

我們敬愛的阿嬤:


記得去年二月在台灣參加完阿弟婚禮要啟程返回美國時,我去跟您道別,您眼淚忍不住的掉下來說:「見不到了!」,我還拍拍您肩膀並天真的安慰您:「阿嬤,別難過,我很快會再回來看您的!」未料,您一語成讖。這個大流行病,讓我們相隔海洋兩岸一年八個月至今,仍無法實現去年諾言,甚至此刻只能缺席您的告別式,令我無限感傷。


這些日子來,總是回想起我們小時候您是如何看顧、愛護我們這群孫子。放學後,您都會準備好吃的點心給我們,我永遠無法忘記那幾個放學後與您在舊家客廳一起用餛飩皮包年糕的下午,「炸紅豆年糕」在我心裡已是「阿嬤的味道」。畢業後,無論到台北工作,出國唸書,甚至在異地成家,每年總是想著要回屏東看望阿嬤您,因爲自從阿公三十多年前過世後,您克勤克儉一肩扛起維持這個大家子的責任,是我們這大家庭的燈塔,讓我們在外迷航時知道回家的路,您是我們背後溫暖而安定的力量。


長大後每次回屏東,要放下行李,總是迫不及待跑去看您,您總是拉著我們的手輕輕地問:「有沒有吃飽?穿暖?」晚餐後,大家習慣去五叔家找阿嬤您泡茶,跟您一起看八點檔聊八卦,一天才算真正完滿。阿嬤,偷偷告訴您,我從您那裡不僅偷學到怎麼做炸年糕,也學到維持家庭和樂的撇步之一就是每晚找大家泡茶。


您生病期間,因為一直捨不得我們而堅持著治療,您堅強的生存意志令我們佩服。如今,我們知道您累了,一直愛熱鬧的您想跟著先您一步畢業的舅公您的弟弟一起去找阿公,想必您現在已經沒有病痛、開心的與阿公和舅公相見了!(記得幫我們抱抱他們,說我們很想念他們。)您不用牽掛我們,我們都會好好的,傳承您堅韌的生命力,繼承您溫暖的愛,就像您一樣,好好關愛我們的家人、親人以及朋友鄰居,體面而幸福地過著生命的每一天。


我們親愛的阿嬤,您安息吧!




孫女孫子孫婿孫媳 叩別

2021.10.31


———————————————————————————


阿嬤自今年三月因病倒下,後撐過手術卻至此臥病不起。心裡已知道時日不多,好想抱抱阿嬤、跟她說我好開心見到您!思念之深,夜晚還夢見自己回到台灣看望阿嬤,阿嬤還如以往的說:妳回來啦!為此,曾試圖想辦法在這個pandemic期間返台探望,然現實執行上卻不是那麼容易與可行。諸多考量下,只能放棄,偶爾透過視訊看望無法言語的她。兩週前,阿嬤辭世,享耆壽九十有八,我們就此天人永隔。


從公公、先生的獨居阿姨再到阿嬤,這不到兩年的時光,經歷了三次與親人的永別,內心悲慟不可言喻。雖然去年已不斷思索如何面對這樣的生命課題,也似乎找到一點原則,在面對阿嬤病倒後也不斷依照這樣的原則應對著,在珍惜當下、隨時言愛行愛之餘,讓自己情緒抒發,以致平時也能說能笑。這幾個日子來,仍常能感覺腦脹心頭緊,是哪裡沒有安頓好嗎?或者,生離死別是無法透過預習和遵循那些原則而獲得安撫的?發脹的腦袋尚無法很好的運轉思考。唯一可以安慰的是,阿嬤走得沒太多痛苦,她帶著我們滿滿的愛長眠了。


阿嬤,您曾用您那雙溫暖的手、慈愛的眼神守望著我們,從您的孩子、孫子直到曾孫,都能感受到您默默給予的莫大力量與支持。謝謝您,謝謝您讓我們在這麼充滿愛與溫暖的大家庭裡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