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上學第一天

早上(Sept. 14)一陣忙亂送小妞上學後,開車回程途中想著:難得的自由時間,回家前要不要先去哪轉轉好?因為回程只有不到十分鐘,也來不及想還能去哪,或一大早除了早餐店以外的地方哪裡會開?

自從成家有小孩後,幾個寒暑過去,終於等到這時刻:超過兩小時以上的me time!

原本讓小妞上這個一周兩天,一天三小時的班,是因為這幼兒園只提供這樣的選擇,加上我們也擔心從未離開過爹娘也未上過課的小妞若一下子上整天或整週會無法適應。心想,或許這樣的班在PreK之前也是個不錯的橋樑班。在確認學校課程後直到上學第一天,時不時灌輸她即將有不一樣的生活、可以跟不一樣的朋友一起學習、學校有她夢寐以求的playground 等著她去玩。她也跟我們一起看過學校,已經認識班上老師和園長,她很喜歡友善的他們。我也在開學前幾天屢次跟她詳述幾點要到學校、到學校後可能會遇到的情況,例如:幾點有circle time(要幹什麼)、幾點會有bathroom time(可以怎麼做)、outdoor time、snack time(可以帶點想吃的餅乾水果喔!)、story time以及何時下課(長針短針到12的時候),早就被我灌輸時間概念的她知道午餐之前媽媽就會來接她下課了。

終於,上課第一天,送她到校,把她交給在門口迎接的園長後,她頭也不回的跟老師和其他同學往教室走,我好開心好感動,她比我想像的還勇敢而堅定!

回到送完小孩的回程路上,我才驚覺,原本媽媽是想藉由“part-time” class讓小妞循序漸進的適應團體生活,未料其實更像是讓媽媽適應小孩逐漸獨立(最終離巢)的第一步,讓媽媽慢慢的從時刻孩子到能逐漸重獲「自由」的過程。作為媽媽,是個太太,也是個女人,更是個獨立個體,需要獨處,更需要好好關愛自己。我得好好規劃每週自由的六小時了!

Well, by the way,小孩上課的最顯而易見的好處是讓她終於甘願自己擦屁股了!(又向獨立自主跨出重要一步!)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花好月圓

前天是中華文化傳統節日的中秋節。對於中秋,總有別於其他節日,內心有一股特別情感,仔細想想似乎是因為那輪明月,自古至今始終如一的明月,不論在兩千年前或兩千年後、不論身在地球哪一端,抬頭一看都是同一個月亮。這種感覺讓身在異鄉的遊子內心似乎有種莫名的安慰,遙望明月思故鄉(人)。


也因為如此,(當然也加上那念念不忘的月餅啦)在國外生活的我很希望讓下一代也能學習並且傳承這樣的節日意義。Pandemic 這段日子以來,讓我學會也愛上了烘培,去年就萌生自製月餅念頭,終在今年實現。幾天前就研究好且預演過一次食譜,不盡理想,想中秋節當天再好好完美呈現。由於當天早上女兒也上課,剛好有三小時空檔做準備,送小孩回程路上還順道去了韓超想買些蔬菜魚肉晚上慶祝,讓小孩大學有點過節氣氛。

中午接完小孩,迅速完成午餐餵食,趁女兒午睡前想進爐烤。開包前要先安撫好小妞,我告訴小妞今天是很特別的中式節日,媽媽要做她喜歡吃的「綠豆椪」,但需要她幫忙配合,媽媽才能盡快完成。小妞似乎也習慣媽媽這種「變相要脅」(不配合就沒有月餅可吃),跑去找阿嬤玩。即使如此,為了縮短小孩在阿嬤手中爽看iPad 的時間,我盡可能加快速度,但還是搞了一小時才將十六顆顆白白胖胖的綠豆椪送進烤箱。

午睡後,陪女兒玩時,心中盤算著今天的中秋晚餐。四五點準備備料時,女兒依然不放過我,纏著要我繼續陪玩。此時阿嬤也在前庭後院忙著捻花惹草,小妞想去找她一樣被她拒絕,我說我得煮晚餐了,婆還謔說沒晚餐就別吃啊。眼看快五點了,心想:都要晚餐了,婆怎麼還不來搭個手幫忙顧小孩?晚餐是要像她說的就別吃了嗎?還是就給你們喝水?!發現自己也是有點情緒了,一旁又是鬧不停歇的女兒。如果要六點半前用餐,我原先設想的菜單肯定得改,要不可能只剩綠豆椪了!邊開冰箱翻找食材,腦袋邊閃過各種可能的組合。

還好半鬧半玩半準備個半小時後,婆把女兒帶去玩。一個小時後,晚餐終於上桌!在我的「巧妙」安排下,習慣組合的兩道菜被拆分成三道,加上月餅和水果,內心安慰自己這還是可以入眼的特餐。為了能過上個中秋,也為了能照顧家人的心情、回應自己的情緒,這種「直到有菜上桌才知道晚餐菜單」的日子不知道還要再持續多久,但我也知道,唯有保持彈性,每天才可能花好月圓。


2021年9月3日 星期五

刻在我心底的名字

我想,可以不止一個。




但是,若要說刻得最深、最久的,我還不得不否認是有那麼一個。即使經過這麼久的歲月沉澱,曾有很長時間以為遺忘了,午夜夢迴時仍提醒著我那年少歲月所留下的刻痕,原來是那麼深,那麼的清晰。認真回想起,甚至還有那麼一點點的抽疼。

會想喝忘情水忘卻嗎?似乎不會。不是因為痛上癮,而是,那是成為現在的我的條件之一啊!

那短短不及三個月的時光,讓我在之後的歲月裡,喜歡吉他、二胡,愛上山下海,接觸天文、手語,關注心靈層次。與此同時,我更加明確知道,所謂的喜愛,是心之所向—心知所向。這是強求不來的。這一切一直影響著我,直到現在。

那些魚雁往返,或都已化成灰燼,卻未煙消雲散。像是完成任務似的,留在心裡、血液裡,成為現在的我的後天DNA。這也讓我能在此刻平心靜氣,卻也十分感恩的寫下這段紀錄。謝謝那個如光似影般活著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