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Making Contact

因為一次的機緣,看到近幾年來在台灣頗受關注的薩提爾對話模式推手李崇建老師在TEDx的精彩演說,開啟我對薩提爾的好奇,陸續尋找觀看許多李崇建老師在不同場合的演說、報導、部落格。基於個人對一問題認為應系統研究的習慣,還找了此對話模式的創始人Virginia Satir生前相關的視頻來看,即使透過三四十年前的視頻,也能在言行舉止間感受到Satir身上一種穩定而具穿透力的感染力。我越看越有興趣,甚至到二手書網站去挖一些她的書來看。其中一本,就是Making Contact。

從這麼些日子理解下來,若要簡要總結薩提爾的對話精髓,我想也就是這兩個字:making contact。

在YouTube 看到李崇建老師演講場合總要面對的提問,十之八九都是關於「如何解決問題」,然而,若真正了解薩提爾對話模式的話會發現,她的方法是教妳如何對話與人產生連結,就是making contact。連薩提爾本身都曾說過,「問題本身不是問題」,那什麼才是問題呢?真正的問題是:你與出現問題的人之間,失去了真正的連結(往往這要先從自己與自己內心的連結做起)。而薩提爾對話模式就是在教你怎麼修補/重新自己與自己/自己與他人的連結。

記得多年前一部熱賣的科幻電影「阿凡達」(Avatar),裡頭讓我印象很深刻的一幕是,納美人能用頭上一條類似長長髮辮的所謂體外神經系統與靈魂樹或飛龍觸角相接,作為彼此現實的溝通與理解。我覺得,薩提爾的對話模式想要做到的,就是給予學習者擁有這樣的「溝通」能力—透過對話打開/接觸對方心靈層次的渴望和自我,讓對方正視自己內在渴望與理解自我,如此,所謂的「問題」便有機會迎刃而解。從Satir本身到李崇建老師不斷示範的,就是這種所謂對話的力量。

那麼,要如何掌握這對話方法,並知道對話完成呢?今日我打開這本Making Contact,第一頁就明白寫著:

I believe

The greatest gift

I can conceive of having 

from anyone

is

to be seen by them,

heard by them,

to be understood

and 

touched by them.

The greatest gift 

I can give

is

to see, hear, understand

and to touch

another person.

When this is done

I feel

contact has been made.

短短幾個字說明了對話要點。所以,對話可以是輕鬆閒聊,但若要達到有效對話,還是要能看見、聽見、理解,並能觸及他人。在我的理解,這裡的觸及他人,除了身體觸碰(觸碰時彼此舒坦且內心放鬆),也是內心的觸碰。這說來簡單,但對於各種媒體充斥、人與人疏離的世代,這的確需要不斷練習。之前我一直幻想哪天人類能進化產生如同納美人的「溝通長辮」,現在發現,或許練就好making contact的能力,等於就擁有那樣的力量了。


Serenity Prayer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and

The wisdom to tell the difference.


Quoted by Reinhold Niebuhr(1892-1971, American theologian)

———————

今閱讀時看到這段話(Making Contact. By Virginia Satir),反覆唸了幾次,覺得內心更加平靜。查了下是出自哪位人士之口,似乎沒個準。先記下,日後查證。